聚焦两会
关注特殊教育
2021年两会已经召开,每年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儿童发展障碍相关的提议都会得到社会各界关注,今年也不例外。
两会期间,有多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儿童发展障碍相关人员的康复、教育、就业、安置等迫切需求接连发声。
一分钟看全文
⭕俞敏洪:完善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医学诊断和康复教育衔接机制
⭕黄绮:为自闭症患儿开设专门学校,并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邰丽华:推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1-2025)》系统落实普通教育学校中的特殊需要学生“一人一案”
⭕杨伟军:提升心智障碍者的职业技能,创造良好的融合就业环境
⭕郭晶晶:失能群体的兜底看护要“建档立卡”
⭕张宝艳:建立残疾儿童公益托管机构,关爱孤独症等残疾儿童
俞敏洪
完善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医学诊断和康复教育衔接机制
图|俞敏洪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一份《关于进一步完善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医学诊断和康复教育衔接机制的提案》中,呼吁加强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医学诊断和科普宣传。
将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纳入儿童常规检查必要项
据国家卫健委的相关介绍,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
“有研究表明,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可极大帮助孤独症儿童康复,能有效降低未来照料支持的需求强度,减少给家庭、社会带来的长期负担。”俞敏洪表示。
俞敏洪在提案中指出,针对孤独症建立起筛查、诊断和康复的一整套工作机制的落实仍有较大改善空间。他建议卫健委推动具体的政策或方案,将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纳入儿童常规检查必要项中,并将复筛确诊的费用纳入医保范围,减轻家庭负担。同时,提高复筛力度,加强初筛后发现、转介、复筛的机制建设,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同时,俞敏洪表示,基于我国已经建立起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医院、市级妇幼保健/三级医院组成的三级儿童保健医疗体系,卫生部门应强制要求将孤独症早筛纳入社区医生的职责当中,并以此加大人员培养。
加大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科普宣传力度
此外,针对医务工作者对儿童孤独症的确诊能力不足的问题,俞敏洪建议,财政部门及地方政府提供预算,卫健委加强对孤独症诊疗人员的培训,提升其筛查与诊断能力。
俞敏洪进一步建议,扩大《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试点实施方案》实施范围,国家卫健委制定有关培训计划,在全国范围培育一批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与诊断专家,研究制定评估工具,统一评估标准;同时,由国家卫健委牵头,结合天津及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联合中残联、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推动落实关于儿童孤独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打通从早期筛查、医学诊断到康复教育的衔接。
值得注意的是,俞敏洪在提案中指出,目前有关儿童孤独症的科普宣传普及率仍然很低,建议加大宣传力度,规范管理孤独症早期筛查及早期干预的科普宣传,并基于社区、卫生系统及专业社会组织合作,通过多渠道、多媒体方式建立科学、系统、持续的科普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知孤独症,帮助家长了解后续康复及儿童康复教育的方式方法。
黄 绮
为自闭症患儿开设专门学校,并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我们有聋哑学校、盲童学校,也应该有自闭症学校。”黄绮在今年拟提交的《关于为自闭症患儿提供专门特殊教育机会的建议》的提案中指出,目前,自闭症患儿在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容易导致患儿在正常孩子群中的自我评价很差,被轻视和嘲弄情况不容忽视。为此,她建议国家应为自闭症患儿提供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培训机会,开设专门学校,并纳入9年义务教育体系。
具体来看,她建议:
第一,国家应为自闭症患儿提供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培训机会,提供人财物和场所的保障。除了纳入9年义务教育开设专门学校,还应从学前教育班就开始干预,因为对自闭症患儿的矫治年龄越小越有效果。
第二,加大培养针对自闭症的师资培训力度,弥补人才空缺。师资配备要以确保充足的教育干预的师资数量为标准。
第三,加大筛查和医学甄别力度。要采取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长期治疗的干预原则,在幼教阶段即进行孤独症筛查,并按幼儿成长发育过程进行多轮次筛查。到达学龄入学前,开展医学甄别,症状轻微的适教患儿可进入普通学校融合学习;症状较重的患儿应给予专门的教学环境,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性学习。
参加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自闭症患儿,除了要配备有特殊教育资质的教师专门看护和陪教,还要允许比普通学生有更长的完成作业和考试的时间,甚至作息时间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以取得正常教学效果。
第四,自闭症患儿不宜混同在智障儿童的特殊学校中学习,因为他们有学习能力,这与“唐氏综合征”的儿童情况恰恰相反。
据了解,去年全国两会期间,黄绮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大对自闭症患儿家庭及服务机构政策支持的提案。中国残联在给黄绮的回复中表示,正会同各方加快推进康复大学建设,将在学科建设、学科研究等方面充分考虑孤独症康复专业需要,大力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不断为孤独症家庭和康复服务机构提供支持。
此外,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更新,融合教育等37个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华中师范大学增设融合教育专业,四年制教育学类本科。
邰丽华
推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1-2025)》系统落实普通教育学校中的特殊需要学生“一人一案”
两位代表委员将建议,进一步提供具体措施,引导普通学校在常规教育工作中全面整合融合教育内容。结合教育部2020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教研和实践层面深入研讨随班就读"一人一案"的目标及工作流程,整合不同的资源及校内、外多元支持,提高残障儿童少年学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切实提升残障儿童教育质量。
其次,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普通学校根据需要临聘特教助理人员,围绕儿童需要形成“班主任全面负责儿童发展,特教助理入班提供个案课业辅助支持,资源教师总体统筹协调”的校内教育资源整合体系。与此同时,利用地方特教资源中心或者协同师范院校的继续教育体系,建立特教助理专业培训及资质认证体系,做好持证上岗的管理,既满足学生发展和学校工作的需要,又为我国培养的大批特殊教育人才开辟职业发展空间,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最后,地方在实施以上措施的一个重要支持条件是,实现教育经费的有效管理和灵活使用,在做好上限管理的基础上,为普通学校提供更多灵活申请使用经费的空间;以学校为责任主体,建设“校内为主,校外补充”的教育支持体系,更切实充分的满足残障儿童需求。
杨伟军
提升心智障碍者的职业技能,创造良好的融合就业环境
图|杨伟军
“建议全社会关心关爱心智障碍者,给他们一个平等的工作机会,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心智障碍者,包括自闭症、唐氏综合征、智力障碍、脑瘫患者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心智障碍者人数超过千万,但在就业年龄段的心智障碍者就业率很低。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杨伟军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心智障碍者就业面临挑战:康复培训难、社会接纳难、政策支持少。他们因缺乏工作机会而无法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功能退化严重,给众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但是大多数企业没有履行这样的法律义务。许多企业认为心智障碍者培训难度大,用人成本高,故不愿意接纳他们就业。”杨伟军说。
杨伟军建议,建立专门的心智障碍康复训练机构,提升心智障碍者职业技能。建立政策奖励扶持制度,对安排心智障碍者及家庭成员就业的企业,按实际安排的就业人数进行补贴,并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同时,鼓励心智障碍者家庭成员参与心智障碍者所从事的社会劳动,创造良好的融合就业环境,帮助心智障碍者融入社会,获得存在感和成就感。
郭晶晶
失能群体的兜底看护要“建档立卡”
“对于心智障碍、丧失生活能力群体,如何解决监护缺失的问题,亟需社会各界予以重视,通过建立机制体制予以系统性解决。”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室副主任郭晶晶提交了《关于建立健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人员保障机制的建议》的建议。
她建议,加强对失能群体的日常跟踪关怀。基层社区组织应加大对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群体的日常关怀,应与当地残联紧密配合,通过建档立卡,日常监测,关心关怀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对存在困难予以尽可能的关心帮助。对在特殊时期,如疫情隔离期间,以及其家属暂时无法正常履行看护的时候,能够及时启动应急措施,帮助该失能人员渡过难关。
此外,在前期调研中,她了解到,目前康复训练机构以外包、民营机构、社会团体为主,公立医院优质康复医疗资源紧张处于长期紧张的状态。为此,她建议政府在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方面加大投入,建立公立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层次康复、教育体系,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群体提供基本兜底保障。
张宝艳
建立残疾儿童公益托管机构,关爱孤独症等残疾儿童
张宝艳发现,我国目前有自闭症、脑瘫、智障、失能、肢体残疾等残疾儿童过百万,照顾这些残疾儿童对每个家庭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特别是单亲家庭。
“要照顾这样的儿童,只能把家长拴在家中,没有经济来源。”张宝艳说,社会福利保障已经通过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等方式,为这些家庭解决了一部分困难,但是这些家庭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改善,还有些家长把孩子遗弃到福利机构。
张宝艳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组建公益托管机构,由政府出资采购康复器具,聘请专业康复治疗师,与养老机构、疗养机构等合作。依托所在地社区,对符合条件的残障儿童提供长期托管服务,由专业康复治疗师帮助其康复训练。由政府托管残疾儿童,残疾儿童家长可以走出家门参与社会工作。此外,可以引导公益组织参与其中,志愿者也可定期到托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
|